1934年,沈從文寫了中篇小說《邊城》,1984年以此為劇本的電影《邊城》在中國上影,此電影得到沈從文的肯定和支持。其文學藝術上的價值我說不上來,只能用自己的感覺表達:清涼、細膩、純真。基于其“真”,我有了以下的思考:
一、電影結尾時,翠翠孑然一身于船上,直接原因是老漢的去世,深層原因則在于其父母的自殺。其父親作為一名軍人,因為不能戰(zhàn)勝感情與軍人榮耀的矛盾,一死了之。所以,站在現(xiàn)實的角度,作為一個男人對子女生而不養(yǎng),實為家庭杯具之根源。另外也說明男人在那個時代的職責有多重,男人在情感上面要主動追求女方,然而物質上女方更要依靠男人。在更遠的歷史上,在更貧困的年代,男人天生具備的勞動力優(yōu)勢確立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溫床。
二、就算是在農村,經(jīng)濟不富裕,老漢還是隨時帶著酒,端午不愿看龍舟比賽更愛找熟人“喝一杯”。這種喝酒不以經(jīng)濟貧富狀況決定喝不喝的現(xiàn)象值得思考一番。電影里老漢喝酒主要有三種狀況,分別是寒冷時暖身子、會友時聊天、吃飯時自酌;現(xiàn)代人喝酒主要有兩種狀況,分別是會友時聊天,聚餐時應酬。這個差別的產(chǎn)生主要原因是現(xiàn)代人很少再感寒冷、有時候各種非酒的飲料代替了自酌的酒,這是生產(chǎn)力提高、物質豐富的結果?,F(xiàn)代人飯局上的酒,只有一個作用:助興,就如上門送禮一樣,起說話開題之用。這種現(xiàn)象就部分反射出現(xiàn)代人怕冷場,而冷場卻恰恰有助于思考,所以怕冷場也就是場上的人耐不住性子,大多時候說不出帶思考成果的話。如此官話、套話成風就自然構成了。這種因為怕冷場導致的不醉不歸、套話成風就像毒品一樣,會上癮;這局中人不知不覺就陷入天天飯局、句句套話的無限循環(huán)中。肚皮大了,肝火重了,脂肪高了,明明明白不對,卻悟不出為何不對,一句“沒得辦法”又將自己拉進死循環(huán)中。的確,這種飯局拉動了中國的內需,但卻助長了無知,敗壞了風氣;這樣的內需與透過犧牲環(huán)境拉動的GDP有何不同?不同的只是拉動內需犧牲的是人體健康,是社會風氣罷了。我國經(jīng)濟急需轉型,文化也急需轉型。
三、老漢去世后,翠翠似乎還在等待二老的回來,二老還會不會回來?二老什么時候回來?二老回來時還會像當初一樣娶她嗎?從情感上,只能說是兒女情長,經(jīng)看緣分。但物質上,她還得生活,她將依靠什么生活?羅斯福發(fā)明了一套制度——社會福利?!赌檬裁磥碚饶阄业膼廴恕防镉幸痪湓捄喴目偨Y了一個每個人都會遇到和思考的矛盾:“飯都吃不起,還談什么感情?”。所以,感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,只有豐富的物質才能保障豐富的情感。我國改革開放后,大刀闊斧搞經(jīng)濟,到這天2012年6月7日,國家已經(jīng)更加富足,有潛力保障全社會人民的最基本生活保障,低保、養(yǎng)老保險、醫(yī)療保險等生存福利保險。如果翠翠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,或許老漢不會這么悲情的死去、小溪不會那么的清澈、沒有免費的渡船、翠翠也不會那么孑然一身,代替的是村委領導的送暖或在養(yǎng)老院、溪水就應是紅色或者是黑色的、殘破的拱橋或者是高額的旅游渡船費、翠翠被人收養(yǎng)或呆在孤兒院。我們此刻就生活在一個社會的過渡期,充滿了各種機遇和風險,不得不前進!
四、今年5月,電影里的年輕演員們重聚在電影頻道《流金歲月》,電影里的翠翠在現(xiàn)實中透過努力學習,做了翻譯,結婚生子,過得很好;現(xiàn)實中老漢已經(jīng)在2010年不在了;導演凌子風也不在了;二老后期拍電影受挫折,但是也發(fā)福了;三人在電影拍完后首次重聚的另一個,大佬幾乎每年接一部戲,有一副很文藝風的形象。的卻是時間沉淀了電影《邊城》,成為中國電影的經(jīng)典之一。同時,《邊城》的那些人經(jīng)歷的歲月,也在信息時代下讓我們這些未以前歷過的新一代中國人,感受了、體會了、感動了,也思考了。這或許就是“經(jīng)典”的傳承價值的具體體現(xiàn)。我們將要做的是:繼往開來。